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规范及不合理使用可能直接导致不良反应或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耐药的关键驱动因素。美国感染病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IDSA)和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SHEA)联合出版了《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发展指南》以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我国也先后出台相关规定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而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监管措施之一。北京医院坚持每月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专项点评,本文以该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数据为基础,分析该院近 4 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处方不合理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不合理处方数据来源于北京医院门诊药房 2016~2019 年抗菌药物处方点评记录。该处方点评是利用美康临床药学管理系统 V2.2 中的“处方点评-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模块,每月随机抽取 25% 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门诊医师,再抽取每名医师所开具的含抗菌药物处方 50 张,运用该模块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合理用药点评,最终得到共计 79 701 张处方的点评结果。点评依据: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方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和药品说明书等为依据[2-4]。
1.2 研究方法
参考 WHO 推荐的合理用药调研指标和中国采纳的核心指标[5]、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6]等文件,对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不合理率、具体不合理问题占比及开具不合理处方科室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药品在 4 年中的变化情况
北京医院抗菌药品种总数、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抗菌药通过静脉输液给药的处方数、平均每张处方抗菌药品金额在 2016~2018 年逐年下降,2019 年较 2018 年稍有增加。用药品种总数从 2016 年到 2018 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 2019 年比 2018 年增长 3.57%。另外,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从 2016 年到 2018 年逐年小幅上升,2019 年比 2018 年下降 3.67%。国家基本药物用药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在 2016~2019 年变化不大(表 1)。

2.2 处方中抗菌药物占比与处方不合理率
在 2016~2019 年期间点评的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中,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在 7.5% 左右,符合《2013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 号)》[7, 8]中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 的要求。处方不合理率逐年大幅下降(表 2)。

从每月处方不合理率来看,2016 年整体呈下降趋势,略有波动。2017 年、2018 年波动较大,但也都呈下降趋势。2019 年不合理率波动较小,基本持平。2016 年、2017 年不合理率最高峰出现在 3 月,2018 年、2019 年则出现在 5 月,2018 年 8 月出现断崖式下降,由 7 月的 12.24% 降至 4.59%,此后几个月基本保持平稳。不合理率的大幅波动可能与当时的相关管理政策调整有关。
2.3 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的具体情况分析
2016~2019 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率排名前 4 位的具体问题依次为:处方超量(问题代码 1-12)、适应证不适宜(问题代码 2-1)、用法用量不适宜(问题代码 2-4)、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问题代码 1-10),各年排序略有差别。总体上看,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表 3)。

2.4 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率排名前 5 位的药品
不合理率排名前 5 位的药品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包括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胶囊、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头孢克洛缓释片、盐酸莫西沙星片、头孢地尼胶囊、阿奇霉素片和左氧氟沙星片 10 个药品。其中,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胶囊用药不合理率 2016 年分别位居第 1、2 位,2017 年开始下降。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连续 3 年位居第 3 位,2019 年下降至第 7 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2016 年排第 5 位,2017 年、2018 年上升至第 1 位,2019 年又下降未入榜。头孢呋辛酯片由 2016 年第 4 位下降至 2019 年第 8 位。头孢克洛缓释片、盐酸莫西沙星片、头孢地尼胶囊用药不合理率逐年上升,2019 年已排至前 3 位。阿奇霉素片仅在 2019 年进入前 5 位,排名第 4。
2.5 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问题排名前 5 位的科室
按科室根据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率进行排序,排名前 5 位的科室如下:普外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消化内科、皮肤科连续 3 年名列前 5 位;普通内科、心内科各有 2 年。血液内科、肾内科、肿瘤内科、神内科、耳鼻喉科、特殊门诊亚健康各有 1 年进前 5 位。
对应具体不合理问题,数量排名前 5 位的科室分别如下:① 处方超量(1-12):消化内科、皮肤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普外科有 3 年,泌尿外科、特殊门诊亚健康、耳鼻喉科各有 2 年,呼吸内科、心内科、神内科各有 1 年。② 适应证不适宜(2-1):耳鼻喉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呼吸内科有 3 年,消化内科、普通内科、血液内科、心内科、妇产科各有 2 年,口腔科、放疗科、肿瘤内科各有 1 年。③ 用法、用量不适宜(2-4):泌尿外科、皮肤科、消化内科有 3 年名列前 5 位,特殊门诊亚健康、普外科、肾内科、心内科各有 2 年,免疫内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各有 1 年。④ 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0):妇产科、普外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耳鼻喉科、口腔科各有 3 年,泌尿外科、骨科、皮肤科各有 2 年。
3 讨论
本文对北京医院 2016~2019 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处方点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9 年北京医院国家基本药物平均使用率 42.58%,超过了“二甲医院 40%~50%,三甲医院 30%”的要求[9];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2.42 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5 种药品的规定[3];无医师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这表明北京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
2016 年来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6],与 2016 年来国家出台的控制细菌耐药、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等政策法规存在时间相关性,说明国家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起到了规范作用。虽然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但不合理率从 2016 年起逐年骤降,从 23.07% 降到 5.18%。
本文分析了 2016~2019 年每月处方不合理率,结果发现,2017 年处方不合理率在 3、6 和 10 月出现了三次大幅度回升,3 月的回升明显与卫健委 2017 年 4 月 8 日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10]有关。但 6 月和 10 月并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可能是政策实施后的反弹,也可能与季节性病种变化有关。2018 年 4 月 18 日和 5 月 10 日,国家卫健委先后印发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11]和《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限抗令”初始版)》[12]两份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但没有指标要求和时间节点。所以,在这两份文件出台的 2 个月中,北京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率反而出现了较大回升,但随后又很快下降。7 月又有小幅回升,北京医院从 5 月开始限制处方药的用法用量,6 月开始试运行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最终使不合理率降至 5% 左右,这说明在国家管理政策没有具体指标时更需要各级部门加强配合和加大管理力度才能合理控药。2019 年 3 月卫健委颁布的《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办医发〔2019〕12 号)[13],相当于“限抗令”升级版,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北京医院 2019 年较低的处方不合理率上就可见一斑。
虽然存在个别科室不合理处方数量稍有增加的情况,但在国家政策和医院相关制度的实施监管下,医院门诊科室 4 年抗菌药物不合理问题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医院病原学标本的送检情况来看,送检标本最多的为呼吸道标本,其次为尿液;送检标本数量比较多的科室是呼吸科、肾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由此可见,对于呼吸系统和泌尿系感染的标本送检率较高,诊疗相对规范。但是对于处方不合理率排前几位的科室,如消化内科等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指征的管理。
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暴露的问题集中,处方超量、用法用量不适宜、临床诊断不全大多与医师不规范开药有关,应加强对医生开具处方的规范性培训,减少漏写诊断、误开药物的差错出现。适应证、用法用量与药物的关联性容易规定,医院可以利用相关药物警戒程序确保医生开具处方的合理性。2016 年医院利用合理化用药软件制定系统点评规则并嵌入医生工作站,医生开具处方时如触发不合理规则会弹出警告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发生。2018 年 5 月根据药品 DDD 值及医保相关规定限定医生开具药品数量,避免超量、滥用情况。同时根据药品说明书设置药品的最大用量,因此医院门诊 2019 年处方超量和用法用量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不合理率已降至 0.34%、0.41%。然而,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仅在 2017 年稍有下降,2018~2019 年却有逐年上升趋势,需要医院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适应证不适宜仍然是医院处方不合理率最大的问题,原因与医院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与经验不足有关,以后应加强对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诊疗水平。从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来看,2019 年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数量下降,近年来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分布较 2018 年有所减少,同时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分离株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较 2018 年有所下降。这说明抗菌药物的管控对预防临床耐药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2019 年不动杆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较 2018 年有所上升。因此,今后需要继续开展感控管理,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
2016~2019 年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排名前 5 位的药品一共 10 个品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出现不合理问题与医师开药不规范和使用频率较高有关。头孢菌素类家族体系庞大,在各大医院都处于主体地位,喹诺酮类药物因其不良反应,对特殊人群(如有多种基础病变患者、儿童、孕妇、高龄老人等)患者禁止使用,其临床使用率相对头孢菌素类较低。同时,从病原学角度并结合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来看,临床分离的菌株排名前几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属。其中,大肠埃希菌连续三年成为第一位分离菌。头孢菌素类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对上述细菌存在较强抗菌作用,因此也是这两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原因。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进行处方点评,结果不能涵盖所有处方存在的问题;② 研究年限较短,只有 4 年的处方点评结果,只能反应该时间段的处方用药情况,后续应继续追踪处方使用情况;③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单一医院,结论外推性受限。
综上所述,北京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已初现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强化培训和学习,并增加医药合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规范及不合理使用可能直接导致不良反应或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耐药的关键驱动因素。美国感染病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IDSA)和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SHEA)联合出版了《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发展指南》以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我国也先后出台相关规定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而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监管措施之一。北京医院坚持每月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专项点评,本文以该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数据为基础,分析该院近 4 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处方不合理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不合理处方数据来源于北京医院门诊药房 2016~2019 年抗菌药物处方点评记录。该处方点评是利用美康临床药学管理系统 V2.2 中的“处方点评-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模块,每月随机抽取 25% 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门诊医师,再抽取每名医师所开具的含抗菌药物处方 50 张,运用该模块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合理用药点评,最终得到共计 79 701 张处方的点评结果。点评依据: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方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和药品说明书等为依据[2-4]。
1.2 研究方法
参考 WHO 推荐的合理用药调研指标和中国采纳的核心指标[5]、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6]等文件,对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不合理率、具体不合理问题占比及开具不合理处方科室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药品在 4 年中的变化情况
北京医院抗菌药品种总数、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抗菌药通过静脉输液给药的处方数、平均每张处方抗菌药品金额在 2016~2018 年逐年下降,2019 年较 2018 年稍有增加。用药品种总数从 2016 年到 2018 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 2019 年比 2018 年增长 3.57%。另外,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从 2016 年到 2018 年逐年小幅上升,2019 年比 2018 年下降 3.67%。国家基本药物用药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在 2016~2019 年变化不大(表 1)。

2.2 处方中抗菌药物占比与处方不合理率
在 2016~2019 年期间点评的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中,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在 7.5% 左右,符合《2013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 号)》[7, 8]中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 的要求。处方不合理率逐年大幅下降(表 2)。

从每月处方不合理率来看,2016 年整体呈下降趋势,略有波动。2017 年、2018 年波动较大,但也都呈下降趋势。2019 年不合理率波动较小,基本持平。2016 年、2017 年不合理率最高峰出现在 3 月,2018 年、2019 年则出现在 5 月,2018 年 8 月出现断崖式下降,由 7 月的 12.24% 降至 4.59%,此后几个月基本保持平稳。不合理率的大幅波动可能与当时的相关管理政策调整有关。
2.3 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的具体情况分析
2016~2019 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率排名前 4 位的具体问题依次为:处方超量(问题代码 1-12)、适应证不适宜(问题代码 2-1)、用法用量不适宜(问题代码 2-4)、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问题代码 1-10),各年排序略有差别。总体上看,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表 3)。

2.4 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率排名前 5 位的药品
不合理率排名前 5 位的药品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包括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胶囊、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头孢克洛缓释片、盐酸莫西沙星片、头孢地尼胶囊、阿奇霉素片和左氧氟沙星片 10 个药品。其中,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胶囊用药不合理率 2016 年分别位居第 1、2 位,2017 年开始下降。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连续 3 年位居第 3 位,2019 年下降至第 7 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2016 年排第 5 位,2017 年、2018 年上升至第 1 位,2019 年又下降未入榜。头孢呋辛酯片由 2016 年第 4 位下降至 2019 年第 8 位。头孢克洛缓释片、盐酸莫西沙星片、头孢地尼胶囊用药不合理率逐年上升,2019 年已排至前 3 位。阿奇霉素片仅在 2019 年进入前 5 位,排名第 4。
2.5 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问题排名前 5 位的科室
按科室根据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率进行排序,排名前 5 位的科室如下:普外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消化内科、皮肤科连续 3 年名列前 5 位;普通内科、心内科各有 2 年。血液内科、肾内科、肿瘤内科、神内科、耳鼻喉科、特殊门诊亚健康各有 1 年进前 5 位。
对应具体不合理问题,数量排名前 5 位的科室分别如下:① 处方超量(1-12):消化内科、皮肤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普外科有 3 年,泌尿外科、特殊门诊亚健康、耳鼻喉科各有 2 年,呼吸内科、心内科、神内科各有 1 年。② 适应证不适宜(2-1):耳鼻喉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呼吸内科有 3 年,消化内科、普通内科、血液内科、心内科、妇产科各有 2 年,口腔科、放疗科、肿瘤内科各有 1 年。③ 用法、用量不适宜(2-4):泌尿外科、皮肤科、消化内科有 3 年名列前 5 位,特殊门诊亚健康、普外科、肾内科、心内科各有 2 年,免疫内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各有 1 年。④ 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0):妇产科、普外科有 4 年名列前 5 位,耳鼻喉科、口腔科各有 3 年,泌尿外科、骨科、皮肤科各有 2 年。
3 讨论
本文对北京医院 2016~2019 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处方点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9 年北京医院国家基本药物平均使用率 42.58%,超过了“二甲医院 40%~50%,三甲医院 30%”的要求[9];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2.42 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5 种药品的规定[3];无医师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这表明北京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
2016 年来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6],与 2016 年来国家出台的控制细菌耐药、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等政策法规存在时间相关性,说明国家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起到了规范作用。虽然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但不合理率从 2016 年起逐年骤降,从 23.07% 降到 5.18%。
本文分析了 2016~2019 年每月处方不合理率,结果发现,2017 年处方不合理率在 3、6 和 10 月出现了三次大幅度回升,3 月的回升明显与卫健委 2017 年 4 月 8 日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10]有关。但 6 月和 10 月并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可能是政策实施后的反弹,也可能与季节性病种变化有关。2018 年 4 月 18 日和 5 月 10 日,国家卫健委先后印发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11]和《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限抗令”初始版)》[12]两份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但没有指标要求和时间节点。所以,在这两份文件出台的 2 个月中,北京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率反而出现了较大回升,但随后又很快下降。7 月又有小幅回升,北京医院从 5 月开始限制处方药的用法用量,6 月开始试运行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最终使不合理率降至 5% 左右,这说明在国家管理政策没有具体指标时更需要各级部门加强配合和加大管理力度才能合理控药。2019 年 3 月卫健委颁布的《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办医发〔2019〕12 号)[13],相当于“限抗令”升级版,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北京医院 2019 年较低的处方不合理率上就可见一斑。
虽然存在个别科室不合理处方数量稍有增加的情况,但在国家政策和医院相关制度的实施监管下,医院门诊科室 4 年抗菌药物不合理问题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医院病原学标本的送检情况来看,送检标本最多的为呼吸道标本,其次为尿液;送检标本数量比较多的科室是呼吸科、肾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由此可见,对于呼吸系统和泌尿系感染的标本送检率较高,诊疗相对规范。但是对于处方不合理率排前几位的科室,如消化内科等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指征的管理。
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暴露的问题集中,处方超量、用法用量不适宜、临床诊断不全大多与医师不规范开药有关,应加强对医生开具处方的规范性培训,减少漏写诊断、误开药物的差错出现。适应证、用法用量与药物的关联性容易规定,医院可以利用相关药物警戒程序确保医生开具处方的合理性。2016 年医院利用合理化用药软件制定系统点评规则并嵌入医生工作站,医生开具处方时如触发不合理规则会弹出警告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发生。2018 年 5 月根据药品 DDD 值及医保相关规定限定医生开具药品数量,避免超量、滥用情况。同时根据药品说明书设置药品的最大用量,因此医院门诊 2019 年处方超量和用法用量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不合理率已降至 0.34%、0.41%。然而,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仅在 2017 年稍有下降,2018~2019 年却有逐年上升趋势,需要医院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适应证不适宜仍然是医院处方不合理率最大的问题,原因与医院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与经验不足有关,以后应加强对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诊疗水平。从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来看,2019 年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数量下降,近年来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分布较 2018 年有所减少,同时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分离株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较 2018 年有所下降。这说明抗菌药物的管控对预防临床耐药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2019 年不动杆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较 2018 年有所上升。因此,今后需要继续开展感控管理,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
2016~2019 年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排名前 5 位的药品一共 10 个品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出现不合理问题与医师开药不规范和使用频率较高有关。头孢菌素类家族体系庞大,在各大医院都处于主体地位,喹诺酮类药物因其不良反应,对特殊人群(如有多种基础病变患者、儿童、孕妇、高龄老人等)患者禁止使用,其临床使用率相对头孢菌素类较低。同时,从病原学角度并结合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来看,临床分离的菌株排名前几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属。其中,大肠埃希菌连续三年成为第一位分离菌。头孢菌素类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对上述细菌存在较强抗菌作用,因此也是这两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原因。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进行处方点评,结果不能涵盖所有处方存在的问题;② 研究年限较短,只有 4 年的处方点评结果,只能反应该时间段的处方用药情况,后续应继续追踪处方使用情况;③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单一医院,结论外推性受限。
综上所述,北京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已初现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强化培训和学习,并增加医药合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