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门静脉及其各级分支血管发生血栓从而导致部分或完全栓塞,PVT 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 10%~25%[1]。PVT 可影响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增加门脉高压相关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患者肝移植手术难度,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过去 30 年间,国内外对 PVT 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尽管理论知识和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使肝硬化 PVT 领域出现了不断发展的研究前沿热点,但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结果及前沿热点进行全面梳理与挖掘,肝硬化 PVT 的临床诊疗仍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 PVT 领域的知识基础、前沿动态,明确该领域发展趋势,并以可视化形式呈现,以期为肝硬化 PVT 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991 年 1 月 1 日~2020 年 4 月 28 日发表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的肝硬化伴 PVT 原始研究;排除标准:癌栓、深静脉血栓等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式为:TS=(cirrhosis OR liver fibrosis)AND TS=(portal vein thrombosis)NOT TS=(tumor thrombosis)NOT TS=(deep vein thrombosis)。
1.3 文献分析
论文以全记录纯文本格式导出,时间切片为 1 年,关联强度为 cosine,每个时间切片选择阈值 Top N=50 或 k=25。分别对国家、研究机构、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对被引文献绘制共被引图谱,选择时间线视图;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聚类分析采用 LLR 算法(Log-likelihood rate)进行加权计算,关键词突发检测得到前 25 位引用激增指数最高的关键词,反映关键词在短期内出现频次增长的速度。中介中心度反映节点(国家、机构、文献、关键词)在知识网络图谱中的中心地位。论文的分布情况、核心论文与研究动态变化采用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究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版本:CiteSpace 5.6R2)[3]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发表时间趋势
30 年间共发表肝硬化伴 PVT 论文 1 082 篇。从时间分布看,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999~2002 年发文数量较少,平均约 18.6±4.6 篇。2013 年起发文数量急剧增加,2013~2019 年平均约 69.3±16.5 篇,占总发文量 44.82%。2016 年发文量达高峰,为 94 篇。可见近年来对 PVT 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已成为肝硬化的一大研究热点。
2.2 纳入研究的国家分布
发文作者分布在 28 个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等(图 1)。其中美国发文数量最多,为 195 篇,占总数 20.48%,处于中心地位(中介中心度=0.80)。我国发文数量位居第二,突发检测显示我国的研究出现爆发式增长(激增指数=7.27)。

2.3 纳入研究的机构分布
发文机构共 105 个,发文频次与中介中心度最高的机构均为我国第四军医大学(中介中心度=0.02),共发表 24 篇文章;其次为意大利的英苏布里亚大学、米兰大学等(图 2)。

2.4 纳入研究的作者分布
从作者分布来看,高影响力作者包括 Amitrano、Okuda 等,其中 Amitrano 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为 238 次,其代表作单篇被引 56 次(图 3)。

2.5 纳入研究的共被引分析
进行核心引文分析,1 082 篇肝硬化伴 PVT 论文共被引 16 556 次,选取阈值为 k=25 得到文献共被引网络(图 4)。其中圆圈大小代表激增指数大小,其结果显示 2010~2015 年文献被引最多。其中被引次数最多的 10 篇论文见表 1。


2.6 纳入研究的词频分析
对已发表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到 305 个节点和 1 363 条连线,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文字大小反映关键词出现频次(图 5)。聚类分析得到 8 个聚类条目,包括:套扎、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蛋白 C 等。PVT 领域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集中在危险因素、诊断、处理等方面。突发检测中,抗凝、疗效、安全性为近五年研究关注重点(强度=6.72、6.67、3.85),2016~2020 年其出现次数呈爆发性增长,提示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是肝硬化 PVT 研究的关键问题。

3 讨论
肝硬化 PVT 形成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手段具有诸多争议[14-25],治疗效果不佳,缺乏明确的指南和共识。通过 CiteSpace 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了解 PVT 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临床关注重点,预测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结果提示,寻找疗效最佳的抗凝治疗药物及除抗凝药物外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案是现今肝硬化临床研究的热门方向。
发文量可体现某一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1991~2020 年肝硬化伴 PVT 相关领域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 年起发文数量增长速度增快,2016 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结合共被引分析结果,2010~2015 年相关文献引用显著增多,尤其是抗凝治疗及病因机制方面,提示这 5 年间是 PVT 研究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研究侧重点与广度、深度均发生演变,在抗凝治疗与病因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国家与机构分析可了解全球研究资源的整体分布。本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中国、意大利处于较高的地位与学术活跃度,大学和机构的科研贡献力量大。尽管意大利总发文量低于美国,但其多个研究机构在 PVT 领域享有核心地位,提示意大利对该领域有较多的关注。我国的第四军医大学等在 PVT 领域具有较大贡献。
通过分析文献被引情况和关键词,能够发现研究热点,关键词频次增长速度较快,即激增指数较高还可提示研究前沿与趋势。本研究发现,被引次数前 10 的研究多涉及 PVT 治疗手段或 PVT 发病机制,关键词提示研究热门集中在诊断、危险因素与治疗处理方面。突发检测结果显示,抗凝治疗等有关 PVT 的疗效及预后是近 5 年的研究前沿。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仅对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分析,不能覆盖所有相关论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 文献计量学结果可能受到马太效应影响,产生一定偏差。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发现抗凝治疗及危险因素是近年肝硬化伴 PVT 研究热点与前沿,明确 PVT 发病机制、并基于此寻找更合适的治疗手段可能是未来 PVT 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门静脉及其各级分支血管发生血栓从而导致部分或完全栓塞,PVT 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 10%~25%[1]。PVT 可影响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增加门脉高压相关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患者肝移植手术难度,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过去 30 年间,国内外对 PVT 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尽管理论知识和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使肝硬化 PVT 领域出现了不断发展的研究前沿热点,但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对已有研究结果及前沿热点进行全面梳理与挖掘,肝硬化 PVT 的临床诊疗仍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 PVT 领域的知识基础、前沿动态,明确该领域发展趋势,并以可视化形式呈现,以期为肝硬化 PVT 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991 年 1 月 1 日~2020 年 4 月 28 日发表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的肝硬化伴 PVT 原始研究;排除标准:癌栓、深静脉血栓等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式为:TS=(cirrhosis OR liver fibrosis)AND TS=(portal vein thrombosis)NOT TS=(tumor thrombosis)NOT TS=(deep vein thrombosis)。
1.3 文献分析
论文以全记录纯文本格式导出,时间切片为 1 年,关联强度为 cosine,每个时间切片选择阈值 Top N=50 或 k=25。分别对国家、研究机构、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对被引文献绘制共被引图谱,选择时间线视图;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聚类分析采用 LLR 算法(Log-likelihood rate)进行加权计算,关键词突发检测得到前 25 位引用激增指数最高的关键词,反映关键词在短期内出现频次增长的速度。中介中心度反映节点(国家、机构、文献、关键词)在知识网络图谱中的中心地位。论文的分布情况、核心论文与研究动态变化采用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究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版本:CiteSpace 5.6R2)[3]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发表时间趋势
30 年间共发表肝硬化伴 PVT 论文 1 082 篇。从时间分布看,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999~2002 年发文数量较少,平均约 18.6±4.6 篇。2013 年起发文数量急剧增加,2013~2019 年平均约 69.3±16.5 篇,占总发文量 44.82%。2016 年发文量达高峰,为 94 篇。可见近年来对 PVT 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已成为肝硬化的一大研究热点。
2.2 纳入研究的国家分布
发文作者分布在 28 个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等(图 1)。其中美国发文数量最多,为 195 篇,占总数 20.48%,处于中心地位(中介中心度=0.80)。我国发文数量位居第二,突发检测显示我国的研究出现爆发式增长(激增指数=7.27)。

2.3 纳入研究的机构分布
发文机构共 105 个,发文频次与中介中心度最高的机构均为我国第四军医大学(中介中心度=0.02),共发表 24 篇文章;其次为意大利的英苏布里亚大学、米兰大学等(图 2)。

2.4 纳入研究的作者分布
从作者分布来看,高影响力作者包括 Amitrano、Okuda 等,其中 Amitrano 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为 238 次,其代表作单篇被引 56 次(图 3)。

2.5 纳入研究的共被引分析
进行核心引文分析,1 082 篇肝硬化伴 PVT 论文共被引 16 556 次,选取阈值为 k=25 得到文献共被引网络(图 4)。其中圆圈大小代表激增指数大小,其结果显示 2010~2015 年文献被引最多。其中被引次数最多的 10 篇论文见表 1。


2.6 纳入研究的词频分析
对已发表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到 305 个节点和 1 363 条连线,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文字大小反映关键词出现频次(图 5)。聚类分析得到 8 个聚类条目,包括:套扎、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蛋白 C 等。PVT 领域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集中在危险因素、诊断、处理等方面。突发检测中,抗凝、疗效、安全性为近五年研究关注重点(强度=6.72、6.67、3.85),2016~2020 年其出现次数呈爆发性增长,提示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是肝硬化 PVT 研究的关键问题。

3 讨论
肝硬化 PVT 形成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手段具有诸多争议[14-25],治疗效果不佳,缺乏明确的指南和共识。通过 CiteSpace 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了解 PVT 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临床关注重点,预测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结果提示,寻找疗效最佳的抗凝治疗药物及除抗凝药物外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案是现今肝硬化临床研究的热门方向。
发文量可体现某一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1991~2020 年肝硬化伴 PVT 相关领域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 年起发文数量增长速度增快,2016 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结合共被引分析结果,2010~2015 年相关文献引用显著增多,尤其是抗凝治疗及病因机制方面,提示这 5 年间是 PVT 研究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研究侧重点与广度、深度均发生演变,在抗凝治疗与病因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国家与机构分析可了解全球研究资源的整体分布。本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中国、意大利处于较高的地位与学术活跃度,大学和机构的科研贡献力量大。尽管意大利总发文量低于美国,但其多个研究机构在 PVT 领域享有核心地位,提示意大利对该领域有较多的关注。我国的第四军医大学等在 PVT 领域具有较大贡献。
通过分析文献被引情况和关键词,能够发现研究热点,关键词频次增长速度较快,即激增指数较高还可提示研究前沿与趋势。本研究发现,被引次数前 10 的研究多涉及 PVT 治疗手段或 PVT 发病机制,关键词提示研究热门集中在诊断、危险因素与治疗处理方面。突发检测结果显示,抗凝治疗等有关 PVT 的疗效及预后是近 5 年的研究前沿。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仅对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分析,不能覆盖所有相关论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 文献计量学结果可能受到马太效应影响,产生一定偏差。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发现抗凝治疗及危险因素是近年肝硬化伴 PVT 研究热点与前沿,明确 PVT 发病机制、并基于此寻找更合适的治疗手段可能是未来 PVT 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