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云云, 靳英辉, 邓通, 谭力铭, 陈智敏, 马琳璐, 赵明娟, 訾豪, 王永博, 王莹, 黄桥, 黄笛, 罗丽莎, 方程, 郭毅, 李柄辉, 李绪辉, 曹越, 翁鸿, 潘振宇, 裴斌, 杨简, 任学群, 曾宪涛, 王行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感染过程及防控调研问卷的研制与初步验证.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6): 723-736. doi: 10.7507/1672-2531.202002158 复制
2019 年 12 月我国出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 年 1 月 7 日,致病病原被鉴定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2 月 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2 月 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种病毒引起的疾病的正式命名为 2019 冠状病毒感染疾病 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与此同时,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正式分类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2 月 2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中文名称保持不变[1-2]。
由于 COVID-19 疫情暴发的突然性,医务人员对其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等知之甚少,未能及时进行严格的预防,故有医务人员感染[3,4]。随着疫情的发展,医务人员已成为控制疫情的主力军,更是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群。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医务人员感染以及防控失利的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研制“新型冠状病毒医护感染过程及防控调研问卷”,以进一步了解 COVID-19 医护感染及防控现状,为完善临床一线 COVID-19 防控措施及未来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提供参考。
1 制定方法
本研究的开展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审批号:2020036)。
1.1 成立问卷制定小组
本研究小组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师生员工为基础,邀请来自流行病学专家、循证医学和目前在 COVID-19 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等多专业、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以保证问卷制定过程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1.2 制定过程
该问卷制定过程主要包括问卷条目内容的确定、专家咨询、预试验和信度验证三个部分组成[5]。
1.2.1 明确问卷的条目内容
研究人员基于了解 COVID-19 医护感染现状出发,力求寻找临床医护感染的原因、目前的防控方案、医护心理变化等问题。主要依据研究人员参与疫情工作的经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指导性文件及科研人员及时根据疫情的变化,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如指南等[6-22],经过小组内部多次讨论拟定问卷初稿。
研究团队初步拟定该问卷包含“确诊前”、“确诊后”相关信息的调查,“确诊前”包含感染原因分析、确诊前防控状态、确诊前防控知识 3 个部分;“确诊后”包括确诊后症状、确诊后治疗、感染后对周围环境和人造成的影响、感染后防护认识、确诊后心理 5 个部分,共计 48 项问题。问卷内容以单选题、多选题、补充开放性题目等多种形式呈现,选择方式涉及是非判断题、Likert 5 级评分方式等。
1.2.2 专家咨询
根据研究目的及实施可行性,拟选择函询专家共 18 人。专家纳入标准:① 专业领域:擅长传染病防治、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院感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以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或医生;② 职称:中级及以上;但若具有丰富的本次疫情防护及诊疗护理经验的职称较低者也可酌情纳入;③ 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性,愿意参加咨询,并能保证持续参加本研究的专家函询。
第一轮专家咨询采用微信点对点联系或邮件发送函询问卷,各专家针对研究者提供的函询问卷,对问卷的主要题目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方式,按: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打分 5、4、3、2、1 分。
在第一轮专家函询后,问卷编制小组依据专家函询的结果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并制定以下 2 项专家意见处理原则:首先针对语言修改、调整选项设置等内容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若有争议再进行专家函询;其次针对函询专家建议新增条目或者选项设置变动较大的条目进行二轮咨询。
第二轮专家咨询针对第一轮专家提出的重要问题采用电话询问的形式(至少 30 分钟),阐述问卷题目变更的内容,与专家深入沟通,获取其修改建议,研究小组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在讨论后达成共识。
1.2.3 预试验和信度验证
选取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等疫情定点医院的 5 名已感染医护工作者对根据专家咨询结果修改好的问卷进行预试验。预试验主要评价问卷条目的可读性、可理解性、耗时及研究对象的配合程度等。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收集被调查者的上述信息。
本研究拟从已感染医护工作者中方便抽取 22 人对问卷进行重测检验,每位被调查者间隔一周后,将要求再次填写修改后的问卷,以确定问卷内容的可靠性。
1.3 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回收问卷后经双人核实,并将数据录入 Excel 表中,研究者利用 SAS 9.4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描述专家的基本资料,并计算出问卷中相关问题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专家的积极系数为每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积极系数≥75% 即为专家积极程度高[23]。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的判断依据和专家对咨询问题的熟悉程度表示,其中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量化值见表 1、表 2,分别计算全部专家自评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各自总和的算术平均值,专家的权威程度为两者之和的均值,其数值一般大于或等于 0.70 视为专家权威程度高[24]。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CV和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两项指标表示,CV越小,专家们对某个条目的协调程度越高;W数值在 0~1 之间,数值越大,表示专家们对所有条目的协调程度越高[23]。此外,问卷重测检验的数据整理后,使用 SAS 9.4 计算该问卷重测信度。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在 2020 年 1 月~2020 年 2 月内完成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放 18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8 份。函询专家主要由医院感染科、护理专家、临床一线医生和护士、医院管理者等组成。第二轮专家函询发放 10 份问卷,2 位专家的问卷未及时向研究者反馈,故回收有效问卷 8 份。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见表 3。

2.2 函询结果
经研究小组讨论决定问卷条目筛选标准,若,CV≥0.25,删除该条目;
≥3.5,CV<0.25,保留该条目;
≥3.5,CV≥0.25,进入下一轮。如表 4 所示,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显示:92.30% 的题目可以保留,编号 28、40、46、50 条目需进入下一轮专家函询。综合专家新提出的内容及条目选项等经小组讨论仍有争议的项目需再次咨询专家,本轮函询经电话沟通后,专家对修改后的问题增加的内容如:您是否有重大疫情(如参与过 SARS 等疫情的诊疗护理过程)的诊疗或护理经验?确诊前心理上对疫情的应对状态?将编号 16~22 条目的选项改为“总是/时常/有时/偶尔/从不”等内容表示认可,同意第一轮咨询后研究小组增加或修改的内容,形成了最终版调查问卷(见附录)。

2.3 函询可靠性分析
第一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 0.82。第二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 0.89。两轮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反馈意见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将两轮专家函询的自评结果按照表 2、表 3 进行赋值。经计算,第一轮专家的自评判断依据的平均值为 0.92,自评熟悉程度的平均值为 0.72,专家的权威系数为 0.82。第二轮专家的自评判断依据的平均值为 0.98,自评熟悉程度的平均值为 0.8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 0.89。两轮函询专家意见的权威系数均大于 0.70,专家权威程度高,具有代表性。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主要通过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表示,第一轮专家函询各条目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如表 4 所示,变异系数在 0.00~0.35 之间,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为 0.193,协调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专家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的、可靠的。由于第二轮专家函询通过电话随访的形式,以了解专家对函询问卷的赞成或反对意见,未再次进行条目重要性程度评分。
2.4 预试验和信度验证
预试验结果显示问卷耗时为 11~20 分钟,被调查者反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题目数量较多,部分题目未能理解,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不清楚,大多数医护感染来自于院内感染,问卷可能未涉及所有感染途径等问题。随后研究小组逐一修改语言等问题,力求简易直白,因为疫情的发展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新进展的变化较快,建议在调查过程中,增加电话随访,一方面对被调查者的疑问及时解答,另一方面可以补充问卷之外的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间隔一周后,问卷各领域重测信度在 0.74~0.93 之间,问卷内容总体的重测信度为 0.82(表 5)。

3 讨论
在应对传染性疾病中,发生医务人员的感染是应该全力避免的事。医院作为疾病诊治的重要组成单位,疫情期间合理的医院内工作流程调整对控制病毒传播具有重大意义[25]。医务人员的感染,一方面会减少亟需的防控专家队伍,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民众的恐慌心理。因此,保护好医务人员自身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工作。本次 COVID-19 疫情发生以来,已有诸多医务人员被感染。尽管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经历过 2003 年 SARS 疫情医务人员感染的惨痛教训后再次发生,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医务人员感染可能性有:医院工作期间,在门诊、病房等区域接触到感染者而被感染;在医院外,在公共场所接触到了感染者而被感染。相对于民众,医务人员具备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护素养,被感染的最大可能性是不知情,即对传播风险和途径不知情。为应对医护感染问题,找出防控漏洞,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本团队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医护感染过程及防控调研问卷。该问卷包含确诊前、确诊后 2 个领域内容,其中确诊前领域包括:感染原因分析、确诊前防控方案、确诊前防控知识、确诊前心理上对疫情的应对状态 4 个部分,共计 29 个条目;确诊后领域包括确诊后症状、确诊后治疗、感染后对周围环境和人造成的影响、感染后防护认识、确诊后心理 5 个部分,共计 21 个条目,问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该问卷主要用于研究团队所在疫情定点医院的 COVID-19 诊疗、护理、防控等情况,信息含量较广,可为其他医疗单位提供参考;问卷使用时需结合电话随访,及时解答被调查者的疑问,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也可实时获取其他有价值信息,这类调查形式是研究团队针对 COVID-19 疫情的可变性,保证问卷内容的实用性所提出的应对措施,本问卷的研制思路和方法可为应对同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借鉴。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由于问卷研发的时间有限,可能有些问题考虑不周全、条目及其表达有优化的空间;② 因为疫情原因,面对面的研讨会次数过少,使用微信群和电话讨论,这也可能会影响讨论的效果;③ 本问卷调查对象不涉及死亡及患病致无能力填写的人群,故本问卷针对该类人群的考虑过少,在其他研究者借鉴时需要考虑完善该部分内容。
总之,本研究研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感染过程及防控调研问卷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者将设计相关研究,开展大规模调查,为我国应对此类疾病提供经验。
致谢(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列)本问卷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以下专家的帮助,特此感谢:陈可欣(中国台北医学大学)、陈秋霞(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曹世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曹英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樊景春(甘肃中医药大学)、顾怡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郭园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爱玲(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刘超(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陆翠(天津市泰达医院)、刘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刘晴(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石梅莲(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施月仙(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王家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王巧侠(西安市中心医院传染科)、邢维杰(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和张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利益冲突声明:无。
2019 年 12 月我国出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 年 1 月 7 日,致病病原被鉴定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2 月 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2 月 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种病毒引起的疾病的正式命名为 2019 冠状病毒感染疾病 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与此同时,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正式分类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2 月 2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中文名称保持不变[1-2]。
由于 COVID-19 疫情暴发的突然性,医务人员对其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等知之甚少,未能及时进行严格的预防,故有医务人员感染[3,4]。随着疫情的发展,医务人员已成为控制疫情的主力军,更是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群。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医务人员感染以及防控失利的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研制“新型冠状病毒医护感染过程及防控调研问卷”,以进一步了解 COVID-19 医护感染及防控现状,为完善临床一线 COVID-19 防控措施及未来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提供参考。
1 制定方法
本研究的开展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审批号:2020036)。
1.1 成立问卷制定小组
本研究小组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师生员工为基础,邀请来自流行病学专家、循证医学和目前在 COVID-19 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等多专业、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以保证问卷制定过程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1.2 制定过程
该问卷制定过程主要包括问卷条目内容的确定、专家咨询、预试验和信度验证三个部分组成[5]。
1.2.1 明确问卷的条目内容
研究人员基于了解 COVID-19 医护感染现状出发,力求寻找临床医护感染的原因、目前的防控方案、医护心理变化等问题。主要依据研究人员参与疫情工作的经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指导性文件及科研人员及时根据疫情的变化,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如指南等[6-22],经过小组内部多次讨论拟定问卷初稿。
研究团队初步拟定该问卷包含“确诊前”、“确诊后”相关信息的调查,“确诊前”包含感染原因分析、确诊前防控状态、确诊前防控知识 3 个部分;“确诊后”包括确诊后症状、确诊后治疗、感染后对周围环境和人造成的影响、感染后防护认识、确诊后心理 5 个部分,共计 48 项问题。问卷内容以单选题、多选题、补充开放性题目等多种形式呈现,选择方式涉及是非判断题、Likert 5 级评分方式等。
1.2.2 专家咨询
根据研究目的及实施可行性,拟选择函询专家共 18 人。专家纳入标准:① 专业领域:擅长传染病防治、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院感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以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或医生;② 职称:中级及以上;但若具有丰富的本次疫情防护及诊疗护理经验的职称较低者也可酌情纳入;③ 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性,愿意参加咨询,并能保证持续参加本研究的专家函询。
第一轮专家咨询采用微信点对点联系或邮件发送函询问卷,各专家针对研究者提供的函询问卷,对问卷的主要题目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方式,按: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打分 5、4、3、2、1 分。
在第一轮专家函询后,问卷编制小组依据专家函询的结果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并制定以下 2 项专家意见处理原则:首先针对语言修改、调整选项设置等内容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若有争议再进行专家函询;其次针对函询专家建议新增条目或者选项设置变动较大的条目进行二轮咨询。
第二轮专家咨询针对第一轮专家提出的重要问题采用电话询问的形式(至少 30 分钟),阐述问卷题目变更的内容,与专家深入沟通,获取其修改建议,研究小组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在讨论后达成共识。
1.2.3 预试验和信度验证
选取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等疫情定点医院的 5 名已感染医护工作者对根据专家咨询结果修改好的问卷进行预试验。预试验主要评价问卷条目的可读性、可理解性、耗时及研究对象的配合程度等。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收集被调查者的上述信息。
本研究拟从已感染医护工作者中方便抽取 22 人对问卷进行重测检验,每位被调查者间隔一周后,将要求再次填写修改后的问卷,以确定问卷内容的可靠性。
1.3 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回收问卷后经双人核实,并将数据录入 Excel 表中,研究者利用 SAS 9.4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描述专家的基本资料,并计算出问卷中相关问题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专家的积极系数为每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积极系数≥75% 即为专家积极程度高[23]。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的判断依据和专家对咨询问题的熟悉程度表示,其中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量化值见表 1、表 2,分别计算全部专家自评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各自总和的算术平均值,专家的权威程度为两者之和的均值,其数值一般大于或等于 0.70 视为专家权威程度高[24]。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CV和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W)两项指标表示,CV越小,专家们对某个条目的协调程度越高;W数值在 0~1 之间,数值越大,表示专家们对所有条目的协调程度越高[23]。此外,问卷重测检验的数据整理后,使用 SAS 9.4 计算该问卷重测信度。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在 2020 年 1 月~2020 年 2 月内完成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放 18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8 份。函询专家主要由医院感染科、护理专家、临床一线医生和护士、医院管理者等组成。第二轮专家函询发放 10 份问卷,2 位专家的问卷未及时向研究者反馈,故回收有效问卷 8 份。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见表 3。

2.2 函询结果
经研究小组讨论决定问卷条目筛选标准,若,CV≥0.25,删除该条目;
≥3.5,CV<0.25,保留该条目;
≥3.5,CV≥0.25,进入下一轮。如表 4 所示,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显示:92.30% 的题目可以保留,编号 28、40、46、50 条目需进入下一轮专家函询。综合专家新提出的内容及条目选项等经小组讨论仍有争议的项目需再次咨询专家,本轮函询经电话沟通后,专家对修改后的问题增加的内容如:您是否有重大疫情(如参与过 SARS 等疫情的诊疗护理过程)的诊疗或护理经验?确诊前心理上对疫情的应对状态?将编号 16~22 条目的选项改为“总是/时常/有时/偶尔/从不”等内容表示认可,同意第一轮咨询后研究小组增加或修改的内容,形成了最终版调查问卷(见附录)。

2.3 函询可靠性分析
第一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 0.82。第二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 0.89。两轮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反馈意见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将两轮专家函询的自评结果按照表 2、表 3 进行赋值。经计算,第一轮专家的自评判断依据的平均值为 0.92,自评熟悉程度的平均值为 0.72,专家的权威系数为 0.82。第二轮专家的自评判断依据的平均值为 0.98,自评熟悉程度的平均值为 0.8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 0.89。两轮函询专家意见的权威系数均大于 0.70,专家权威程度高,具有代表性。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主要通过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表示,第一轮专家函询各条目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如表 4 所示,变异系数在 0.00~0.35 之间,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为 0.193,协调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专家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的、可靠的。由于第二轮专家函询通过电话随访的形式,以了解专家对函询问卷的赞成或反对意见,未再次进行条目重要性程度评分。
2.4 预试验和信度验证
预试验结果显示问卷耗时为 11~20 分钟,被调查者反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题目数量较多,部分题目未能理解,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不清楚,大多数医护感染来自于院内感染,问卷可能未涉及所有感染途径等问题。随后研究小组逐一修改语言等问题,力求简易直白,因为疫情的发展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新进展的变化较快,建议在调查过程中,增加电话随访,一方面对被调查者的疑问及时解答,另一方面可以补充问卷之外的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间隔一周后,问卷各领域重测信度在 0.74~0.93 之间,问卷内容总体的重测信度为 0.82(表 5)。

3 讨论
在应对传染性疾病中,发生医务人员的感染是应该全力避免的事。医院作为疾病诊治的重要组成单位,疫情期间合理的医院内工作流程调整对控制病毒传播具有重大意义[25]。医务人员的感染,一方面会减少亟需的防控专家队伍,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民众的恐慌心理。因此,保护好医务人员自身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工作。本次 COVID-19 疫情发生以来,已有诸多医务人员被感染。尽管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经历过 2003 年 SARS 疫情医务人员感染的惨痛教训后再次发生,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医务人员感染可能性有:医院工作期间,在门诊、病房等区域接触到感染者而被感染;在医院外,在公共场所接触到了感染者而被感染。相对于民众,医务人员具备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护素养,被感染的最大可能性是不知情,即对传播风险和途径不知情。为应对医护感染问题,找出防控漏洞,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本团队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医护感染过程及防控调研问卷。该问卷包含确诊前、确诊后 2 个领域内容,其中确诊前领域包括:感染原因分析、确诊前防控方案、确诊前防控知识、确诊前心理上对疫情的应对状态 4 个部分,共计 29 个条目;确诊后领域包括确诊后症状、确诊后治疗、感染后对周围环境和人造成的影响、感染后防护认识、确诊后心理 5 个部分,共计 21 个条目,问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该问卷主要用于研究团队所在疫情定点医院的 COVID-19 诊疗、护理、防控等情况,信息含量较广,可为其他医疗单位提供参考;问卷使用时需结合电话随访,及时解答被调查者的疑问,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也可实时获取其他有价值信息,这类调查形式是研究团队针对 COVID-19 疫情的可变性,保证问卷内容的实用性所提出的应对措施,本问卷的研制思路和方法可为应对同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借鉴。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由于问卷研发的时间有限,可能有些问题考虑不周全、条目及其表达有优化的空间;② 因为疫情原因,面对面的研讨会次数过少,使用微信群和电话讨论,这也可能会影响讨论的效果;③ 本问卷调查对象不涉及死亡及患病致无能力填写的人群,故本问卷针对该类人群的考虑过少,在其他研究者借鉴时需要考虑完善该部分内容。
总之,本研究研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感染过程及防控调研问卷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者将设计相关研究,开展大规模调查,为我国应对此类疾病提供经验。
致谢(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列)本问卷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以下专家的帮助,特此感谢:陈可欣(中国台北医学大学)、陈秋霞(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曹世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曹英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樊景春(甘肃中医药大学)、顾怡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郭园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爱玲(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刘超(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陆翠(天津市泰达医院)、刘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刘晴(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石梅莲(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施月仙(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王家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王巧侠(西安市中心医院传染科)、邢维杰(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和张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