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控制疾病传播中肩负巨大责任。本紧急推荐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本次疫情实际情况,就高校学生管理防控中的 4 个关键问题进行循证推荐,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工作人员合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建议高校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应:① 停止集中课堂教学;② 合理开展防疫知识培训;③ 鼓励戴口罩,但反对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 N95 口罩进行个人防护;④ 强调手卫生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
引用本文: 张凤英, 李舍予, 李玲利, 崔金波, 田亚丽, 李玲, 李芸, 杨婕, 刘春娟, 胡艳杰, 俞静, 刘雨薇, 刘振谧, 张猎, 卿平, 王星月, 胡晓林, 杜亮, 王雨宁, 陈鑫容, 郝秋奎, 李幼平, 孙鑫, 李为民, 李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管理的华西紧急推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3): 252-257. doi: 10.7507/1672-2531.202002078 复制
1 前言
自 2019 年 12 月以来,我国多地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截至 2020 年 2 月 13 日,我国累计报告的 COVID-19 确诊病例数已逾 6 万[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 2020 年 1 月 30 日宣布 COVID-19 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教育部于 1 月 21 日启动了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高校具有人员高度聚集、社会联系广泛、以集体活动为主的特殊性,寒假结束学生返校后高校即将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4]。一旦疫情在学校蔓延,将会影响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及时合理地调整学生管理对学生身心健康、教学活动及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华西推荐体系中的紧急推荐模式[5,6],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参考国内外当前可及的最佳证据,结合高校教学和管理实践特点,对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管理提供建议。
2 方法
2.1 确定推荐意见的选题、适用人群和目的
根据 COVID-19 疫情及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由教学实践主席(李为民、李卡)提出本紧急推荐的问题范畴,与方法学主席(孙鑫、李舍予)共同讨论后,决定本紧急推荐主要针对 COVID-19 疫情期间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旨在避免或减少 COVID-19 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为 COVID-19 疫情期间高等院校内的学生管理提供参考。本紧急推荐以公共卫生及高校学生健康为核心利益,兼顾学生学业及高等院校自身发展。
2.2 组建专家委员会
由教学实践主席组建包括教育教学及公共卫生专家为主要成员的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纳入标准:① 所从事专业与本推荐高度相关,为本推荐潜在读者或使用者;② 有意愿、能力和条件参与本推荐工作;③ 无与本推荐相关的利益冲突。由方法学主席组建方法学专家委员会,纳入标准为:① 具有循证医学背景,熟练掌握指南方法学或文献检索工具和方法;② 有意愿、能力和条件参与该推荐工作;③ 无与本推荐相关的利益冲突。
2.3 问题提出和文献检索
由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根据疫情期间高校面临的教育教学管理需求,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与方法学专家委员会一起根据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筛选,并采用 PICO 原则梳理问题。
针对每一个教学实践问题,由一名教学实践专家联合一名方法学专家共同检索文献。由方法学专家根据 PICO 原则制定检索策略,并判断关联证据等级。由教学实践专家阅读文献,提取信息,并判断与问题的直接相关性和参考价值。文献来源包括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及 WHO、教育部、卫健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等政府或机构的官方网站。文献检索时间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检索过程采用最小支持推荐证据(least-to-recommend)原则进行文献筛选。对于可用于推荐形成的文献优先采用高等级证据,优先级依次为:①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系统评价;② RCT;③ 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④ 队列研究;⑤ 病例-对照研究;⑥ 无对照的纵向研究;⑦ 横断面研究;⑧ 专家意见性文本。当 2 名检索者均认为检索到的文献已能充分支持推荐时,则不再进一步检索。
由方法学家根据 GRADE 系统对主要参考证据进行评级,分为高级(●●●●)、中级(●●●○)、低级(●●○○)和极低级(●○○○)4 个等级[7]。根据证据级别和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意见将推荐意见等级分为强推荐、弱推荐、不能形成推荐、弱反对和强反对[6]。当问题已得到最新国家强制政策要求或明确法律规定时,则删除该问题。
2.4 基于文献证据的检索与评估结果形成本推荐
在教学实践和方法学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经 3 轮讨论最终确定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效教育管理华西紧急推荐意见及实践解读,并递送同行评议。
3 推荐内容
本紧急推荐的主要推荐意见及证据级别见表 1。

3.1 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是否停止课堂集中教学?
3.1.1 推荐意见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应停止集中课堂教学(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
3.1.2 实践与解读
控制人群聚集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集中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内人群聚集的重要形式。有研究显示 2009 年 A/H1N1 流感在日本高校广泛流行,发病率高达 5.0%~14.3%[8]。停止集中课堂教学是传染病流行期间重要的防控手段。1个纳入的 31 个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学校停课时间平均为 14 天(1~140 天),能平均推迟流行高峰 11 天,减少流行高峰峰值 29.65%,停课时长与流行高峰延迟密切相关(r=0.51)[9]。但也有研究指出,当疫情不紧急时,中小学停课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美国的成本效益比约为 200 000 美元/QALY)[10]。WHO 在 2009 年 H1N1 流行期间提出,学校停学是一个复杂决定,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11]。但本次 COVID-19 相比以往流感疫情传染性更强、更严重,且中小学停课造成家长误工的成本不适用于高校学生。若可实现有效线上教学,造成课程延误的风险相对可控。潜在疫情传播风险可能损害学生健康及生命安全应作为比学业损失更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故建议在此次 COVID-19 流行期间,高校应在努力保证线上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停止集中课堂教学;同时应充分关注高校学生在家学习的身心健康。我国学校恢复教学的时间通常在解除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之后;美国 CDC 建议在流感流行期间停课的学校每 5 到 7 天再次评估是否继续停课[12]。
3.1.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肺炎、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呼吸道传染病,课程、课堂教学、线下教学、在线课堂、线上教学、线上培训、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停课等;英文检索词包括: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MERS、flu、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course、classroom teaching、offline teaching、online class、online teaching、online training、online education、mixed teaching、suspend classes、skipping class 等。对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查阅教育部、中国 CDC、WHO 及美国 CDC 相关文本。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1.4 证据等级依据
主要证据来源[8]为基于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的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具有间接性(降 1 级),但其结果具有量效关系(升 1 级),因此证据级别为低级。
3.1.5 推荐等级依据
虽停止集中课堂教学可有效改善传染病流行的证据级别为低级,但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相比停止集中课堂教学所带来的花费增加及潜在教学质量降低等风险,停止课堂教学降低学生感染风险更重要,故推荐意见为强推荐。
3.2 问题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是否对高校学生进行疫情知识培训?
3.2.1 推荐意见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应采用本校学生适宜的方式,以改善学生自我防护依从性、缓解负性情绪为目的进行防疫知识培训(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
3.2.2 实践与解读
横断面调查显示,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期间,我国在校大学生对 SARS、甲型 H1N1 流感、MERS 等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待提高[13-15],而传染性相关知识得分与负性情绪得分存在负相关[16]。对大学生进行 SARS 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 SARS 预防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显著提升,对学校预防 SARS 的正向态度也高于健康教育前,在疫情期间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有助于疫情防控[17]。一个来自美国的调查性研究提示,高校学生在流感时期的防护行为主要与对传染病的主观重视程度有关(主观上重视疫情学生的自我防护依从率超过不重视学生的 2 倍)[18]。一个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非 RCT 研究也显示,在非疫情爆发期对护理系学生进行了 16 小时集中培训,包括感染防控目的及意义、传播途径、标准预防、个人防护用品、特殊预防手段等内容,相比对照组,培训组在培训后及培训后 3 个月的感染防控知识掌握程度和应对信心方面均得分更高[19]。目前未检索到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期间的紧急健康教育对疫情控制的证据。目前文献证据仅支持非疫情爆发期间防疫教育有助于改善高校学生在疫情爆发期间的依从性,进而可能减轻疫情在校内的传播。但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疫情知识宣传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小,对社会资源消耗也充分可控。不论高校在疫情前是否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在确保疫情宣传材料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均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本校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以提高学生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提高自我防护行为的依从性为主要目的,进行 COVID-19 疫情相关知识培训和宣传[20]。同时应注意避免因培训造成的人员集中、不当宣传形式及内容所致的学生负性情绪。
3.2.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SARS、MERS、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培训、教育、依从性等;英文检索词包括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infectious disease、SARS、MERS、flu、student、undergraduate、graduate、university、training、educ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 等。对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并查阅重要政府或机构官方网站,包括国家卫健委、教育部、WHO、中国 CDC 等。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2.4 证据等级依据
本推荐证据来源为专家意见,证据等级为极低。
3.2.5 推荐等级依据
我国在校大学生防疫知识普遍有待加强,目前虽无研究直接证实疫情期间紧急疫情培训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自我防护依从性或减少传染病的校内流行。但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疫情爆发期间以恰当方式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很可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同时该防控策略不占用过多社会资源,风险小,故强推荐。
3.3 问题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戴口罩是否有助于高校在校学生疫情防控?
3.3.1 推荐意见
① COVID-19 期间,戴口罩配合或不配合手卫生均有助于在校学生疫情防控(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② 反对在校学生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 N95 口罩进行个人防护(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反对)。
3.3.2 实践与解读
COVID-19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21],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22]。有实验研究表明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使患者呼出的气溶胶颗粒中含有的病毒数量平均减少了 3.4 倍[23]。当家中有流感患儿时,相比不使用口罩,坚持使用外科或医用 P2 口罩可显著降低密切接触者 74% 的流感样症状发生风险[24]。另一个美国的 RCT 提示,在 A/H1N1 流感流行期间,对大学住校学生进行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只强调佩戴口罩、同时强调佩戴口罩和手卫生并坚持执行 3 周或以上均可显著降低 20%~51% 的流感样症状发生[25]。一个纳入 3 个 RCT 的系统评价提示在非医院环境下,外科口罩组与 N95 口罩组对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防护效果无明显差异[26]。建议高校应在寒假留校及自行返校学生中加强宣传戴防护口罩的重要性,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考虑到疫情流行期间 N95 口罩等医疗资源稀缺,从节约医疗资源的角度,反对在校学生在非医院环境使用 N95 口罩。
3.3.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SARS、MERS、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大学、高校、口罩等;英文检索词包括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infectious disease、SARS、MERS、flu、student、undergraduate、graduate、campus、university、mask 等。对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3.4 证据等级依据
校内佩戴口罩和不同口罩间选择的主要证据分别来源于 RCT 和基于 RCT 的系统评价,但证据均存在间接性(降 1 级),故证据级别均为中等级别。
3.3.5 推荐等级依据
中等级别证据表明,在校内佩戴口罩配合或不配合手卫生均可有效降低校内感染;专家组认为,佩戴口罩对学生造成的潜在风险较小,故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证明 N95 口罩在非医疗环境的防护效果不优于外科口罩,但专家组考虑到医用资源的稀缺性,故强反对在非医院环境使用 N95 口罩。
3.4 问题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强调手卫生是否有助于在校学生疫情防控?
3.4.1 推荐意见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应对在校生进行手卫生健康教育,并在校内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
3.4.2 实践与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75% 乙醇等脂溶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21]。一个美国调查研究显示,大学在校学生中仅 31% 达到基本手卫生要求,而达到手卫生要求者发热风险较未达要求者低 39%[27]。一个埃及的 RCT 显示,在小学生中强化手卫生,每天至少在校洗手 2 次,每次约 45 秒,可显著减少 21% 的总体患病风险[28]。1个美国的整群 RCT 结果提示,在大学宿舍广泛提供酒精凝胶洗手液,能在不增加洗手频率而增加洗手液用量的情况下,减少约 20% 的总体患病风险和 43% 的课堂缺勤风险[29]。国家卫健委建议:学校应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洗手间等活动区域配备手消毒剂等,以方便学生洗手[30]。WHO 建议在个人防护中强调勤使用肥皂和流水或酒精类免洗消毒液洗手,特别在接触公共物品(如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扶手等)后、打喷嚏或咳嗽后、饭前便后、外出返回取下口罩后常规洗手[31]。建议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手卫生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洗手液等设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4.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MERS、洗手、手卫生、手消毒等;英文检索词包括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SARS、MERS、hand wash、hand hygiene、school、college、student 等。对 PubMed、CNKI、WanFang Data、重要政府或机构官方网站(卫健委、WHO、中国 CDC、美国 CDC、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进行检索。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4.4 证据等级依据
RCT 结果支持加强手卫生教育和合理配置校园内洗手设施有助于减少在校学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但证据存在间接性(降 1 级),故证据级别为中等级别。
3.4.5 推荐等级依据
中等级别证据支持高校对学生强化手卫生教育,并合理配置校园内洗手设施,有利于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校内流行。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措施对学生造成风险较小,对社会资源消耗可控,故该推荐为强推荐。
4 讨论
本紧急推荐基于当下 COVID-19 流行期间,高等院校面临开学的关键时点,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证据梳理,并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公共卫生资源情况,就 4 个具体问题进行紧急推荐。该推荐具有现实意义和时效性,可为我国高等院校和教育管理机构提供参考。
本推荐具有一定局限性:① 专家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与性别比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② 本紧急推荐中仅考虑 4 个问题,未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学生心理评估、教师管理等进行推荐。各高校应紧密联系疫情进展和国家政策,结合本校实际办学特点,进行合理决策。
综上所述,本紧急推荐建议高校在 COVID-19 疫情期间应:① 停止集中课堂教学;② 以恰当方式改善学生自我防护依从性,以缓解负性情绪为目的培训防疫知识;③ 戴口罩配合或不配合手卫生有助于在校学生疫情防控,但反对在校学生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 N95 口罩进行个人防护;④ 对在校生进行手卫生健康教育,并在校内配置手卫生设施。
致谢 感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向阳硕士和刘畅硕士、四川大学护理学院张星霞硕士和李旻露硕士在文献检索和筛选中的帮助。
利益冲突声明 本紧急推荐未收到任何基金资助。李为民现担任成都华西精准医院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与本推荐内容无关联。其余作者均无相关利益冲突。
紧急推荐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教学实践主席:李为民、李卡
方法学主席:孙鑫、李舍予
项目协调员:李舍予、陈鑫容
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姓名拼音排序):崔金波、胡晓林、胡艳杰、李卡、李玲利、李为民、李芸、刘春娟、刘雨薇、刘振谧、卿平、田亚丽、王星月、杨婕、俞静、张凤英、张猎
方法学专家委员会(姓名拼音排序):杜亮、郝秋奎、李玲、李舍予、李幼平、孙鑫、王雨宁
1 前言
自 2019 年 12 月以来,我国多地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截至 2020 年 2 月 13 日,我国累计报告的 COVID-19 确诊病例数已逾 6 万[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 2020 年 1 月 30 日宣布 COVID-19 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教育部于 1 月 21 日启动了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高校具有人员高度聚集、社会联系广泛、以集体活动为主的特殊性,寒假结束学生返校后高校即将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4]。一旦疫情在学校蔓延,将会影响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及时合理地调整学生管理对学生身心健康、教学活动及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华西推荐体系中的紧急推荐模式[5,6],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参考国内外当前可及的最佳证据,结合高校教学和管理实践特点,对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管理提供建议。
2 方法
2.1 确定推荐意见的选题、适用人群和目的
根据 COVID-19 疫情及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由教学实践主席(李为民、李卡)提出本紧急推荐的问题范畴,与方法学主席(孙鑫、李舍予)共同讨论后,决定本紧急推荐主要针对 COVID-19 疫情期间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旨在避免或减少 COVID-19 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为 COVID-19 疫情期间高等院校内的学生管理提供参考。本紧急推荐以公共卫生及高校学生健康为核心利益,兼顾学生学业及高等院校自身发展。
2.2 组建专家委员会
由教学实践主席组建包括教育教学及公共卫生专家为主要成员的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纳入标准:① 所从事专业与本推荐高度相关,为本推荐潜在读者或使用者;② 有意愿、能力和条件参与本推荐工作;③ 无与本推荐相关的利益冲突。由方法学主席组建方法学专家委员会,纳入标准为:① 具有循证医学背景,熟练掌握指南方法学或文献检索工具和方法;② 有意愿、能力和条件参与该推荐工作;③ 无与本推荐相关的利益冲突。
2.3 问题提出和文献检索
由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根据疫情期间高校面临的教育教学管理需求,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与方法学专家委员会一起根据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筛选,并采用 PICO 原则梳理问题。
针对每一个教学实践问题,由一名教学实践专家联合一名方法学专家共同检索文献。由方法学专家根据 PICO 原则制定检索策略,并判断关联证据等级。由教学实践专家阅读文献,提取信息,并判断与问题的直接相关性和参考价值。文献来源包括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及 WHO、教育部、卫健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等政府或机构的官方网站。文献检索时间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检索过程采用最小支持推荐证据(least-to-recommend)原则进行文献筛选。对于可用于推荐形成的文献优先采用高等级证据,优先级依次为:①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系统评价;② RCT;③ 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④ 队列研究;⑤ 病例-对照研究;⑥ 无对照的纵向研究;⑦ 横断面研究;⑧ 专家意见性文本。当 2 名检索者均认为检索到的文献已能充分支持推荐时,则不再进一步检索。
由方法学家根据 GRADE 系统对主要参考证据进行评级,分为高级(●●●●)、中级(●●●○)、低级(●●○○)和极低级(●○○○)4 个等级[7]。根据证据级别和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意见将推荐意见等级分为强推荐、弱推荐、不能形成推荐、弱反对和强反对[6]。当问题已得到最新国家强制政策要求或明确法律规定时,则删除该问题。
2.4 基于文献证据的检索与评估结果形成本推荐
在教学实践和方法学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经 3 轮讨论最终确定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效教育管理华西紧急推荐意见及实践解读,并递送同行评议。
3 推荐内容
本紧急推荐的主要推荐意见及证据级别见表 1。

3.1 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是否停止课堂集中教学?
3.1.1 推荐意见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应停止集中课堂教学(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
3.1.2 实践与解读
控制人群聚集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集中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内人群聚集的重要形式。有研究显示 2009 年 A/H1N1 流感在日本高校广泛流行,发病率高达 5.0%~14.3%[8]。停止集中课堂教学是传染病流行期间重要的防控手段。1个纳入的 31 个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学校停课时间平均为 14 天(1~140 天),能平均推迟流行高峰 11 天,减少流行高峰峰值 29.65%,停课时长与流行高峰延迟密切相关(r=0.51)[9]。但也有研究指出,当疫情不紧急时,中小学停课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美国的成本效益比约为 200 000 美元/QALY)[10]。WHO 在 2009 年 H1N1 流行期间提出,学校停学是一个复杂决定,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11]。但本次 COVID-19 相比以往流感疫情传染性更强、更严重,且中小学停课造成家长误工的成本不适用于高校学生。若可实现有效线上教学,造成课程延误的风险相对可控。潜在疫情传播风险可能损害学生健康及生命安全应作为比学业损失更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故建议在此次 COVID-19 流行期间,高校应在努力保证线上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停止集中课堂教学;同时应充分关注高校学生在家学习的身心健康。我国学校恢复教学的时间通常在解除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之后;美国 CDC 建议在流感流行期间停课的学校每 5 到 7 天再次评估是否继续停课[12]。
3.1.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肺炎、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呼吸道传染病,课程、课堂教学、线下教学、在线课堂、线上教学、线上培训、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停课等;英文检索词包括: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MERS、flu、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course、classroom teaching、offline teaching、online class、online teaching、online training、online education、mixed teaching、suspend classes、skipping class 等。对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时查阅教育部、中国 CDC、WHO 及美国 CDC 相关文本。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1.4 证据等级依据
主要证据来源[8]为基于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的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具有间接性(降 1 级),但其结果具有量效关系(升 1 级),因此证据级别为低级。
3.1.5 推荐等级依据
虽停止集中课堂教学可有效改善传染病流行的证据级别为低级,但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相比停止集中课堂教学所带来的花费增加及潜在教学质量降低等风险,停止课堂教学降低学生感染风险更重要,故推荐意见为强推荐。
3.2 问题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是否对高校学生进行疫情知识培训?
3.2.1 推荐意见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应采用本校学生适宜的方式,以改善学生自我防护依从性、缓解负性情绪为目的进行防疫知识培训(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
3.2.2 实践与解读
横断面调查显示,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期间,我国在校大学生对 SARS、甲型 H1N1 流感、MERS 等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待提高[13-15],而传染性相关知识得分与负性情绪得分存在负相关[16]。对大学生进行 SARS 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 SARS 预防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显著提升,对学校预防 SARS 的正向态度也高于健康教育前,在疫情期间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有助于疫情防控[17]。一个来自美国的调查性研究提示,高校学生在流感时期的防护行为主要与对传染病的主观重视程度有关(主观上重视疫情学生的自我防护依从率超过不重视学生的 2 倍)[18]。一个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非 RCT 研究也显示,在非疫情爆发期对护理系学生进行了 16 小时集中培训,包括感染防控目的及意义、传播途径、标准预防、个人防护用品、特殊预防手段等内容,相比对照组,培训组在培训后及培训后 3 个月的感染防控知识掌握程度和应对信心方面均得分更高[19]。目前未检索到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期间的紧急健康教育对疫情控制的证据。目前文献证据仅支持非疫情爆发期间防疫教育有助于改善高校学生在疫情爆发期间的依从性,进而可能减轻疫情在校内的传播。但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疫情知识宣传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小,对社会资源消耗也充分可控。不论高校在疫情前是否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在确保疫情宣传材料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均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本校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以提高学生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提高自我防护行为的依从性为主要目的,进行 COVID-19 疫情相关知识培训和宣传[20]。同时应注意避免因培训造成的人员集中、不当宣传形式及内容所致的学生负性情绪。
3.2.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SARS、MERS、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培训、教育、依从性等;英文检索词包括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infectious disease、SARS、MERS、flu、student、undergraduate、graduate、university、training、educ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 等。对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并查阅重要政府或机构官方网站,包括国家卫健委、教育部、WHO、中国 CDC 等。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2.4 证据等级依据
本推荐证据来源为专家意见,证据等级为极低。
3.2.5 推荐等级依据
我国在校大学生防疫知识普遍有待加强,目前虽无研究直接证实疫情期间紧急疫情培训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自我防护依从性或减少传染病的校内流行。但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疫情爆发期间以恰当方式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很可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同时该防控策略不占用过多社会资源,风险小,故强推荐。
3.3 问题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戴口罩是否有助于高校在校学生疫情防控?
3.3.1 推荐意见
① COVID-19 期间,戴口罩配合或不配合手卫生均有助于在校学生疫情防控(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② 反对在校学生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 N95 口罩进行个人防护(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反对)。
3.3.2 实践与解读
COVID-19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21],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22]。有实验研究表明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使患者呼出的气溶胶颗粒中含有的病毒数量平均减少了 3.4 倍[23]。当家中有流感患儿时,相比不使用口罩,坚持使用外科或医用 P2 口罩可显著降低密切接触者 74% 的流感样症状发生风险[24]。另一个美国的 RCT 提示,在 A/H1N1 流感流行期间,对大学住校学生进行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只强调佩戴口罩、同时强调佩戴口罩和手卫生并坚持执行 3 周或以上均可显著降低 20%~51% 的流感样症状发生[25]。一个纳入 3 个 RCT 的系统评价提示在非医院环境下,外科口罩组与 N95 口罩组对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防护效果无明显差异[26]。建议高校应在寒假留校及自行返校学生中加强宣传戴防护口罩的重要性,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考虑到疫情流行期间 N95 口罩等医疗资源稀缺,从节约医疗资源的角度,反对在校学生在非医院环境使用 N95 口罩。
3.3.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SARS、MERS、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大学、高校、口罩等;英文检索词包括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infectious disease、SARS、MERS、flu、student、undergraduate、graduate、campus、university、mask 等。对 CNKI、WanFang Data、PubMed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3.4 证据等级依据
校内佩戴口罩和不同口罩间选择的主要证据分别来源于 RCT 和基于 RCT 的系统评价,但证据均存在间接性(降 1 级),故证据级别均为中等级别。
3.3.5 推荐等级依据
中等级别证据表明,在校内佩戴口罩配合或不配合手卫生均可有效降低校内感染;专家组认为,佩戴口罩对学生造成的潜在风险较小,故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证明 N95 口罩在非医疗环境的防护效果不优于外科口罩,但专家组考虑到医用资源的稀缺性,故强反对在非医院环境使用 N95 口罩。
3.4 问题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强调手卫生是否有助于在校学生疫情防控?
3.4.1 推荐意见
COVID-19 疫情期间,高校应对在校生进行手卫生健康教育,并在校内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证据等级:●●●○;推荐等级:强推荐)。
3.4.2 实践与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75% 乙醇等脂溶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21]。一个美国调查研究显示,大学在校学生中仅 31% 达到基本手卫生要求,而达到手卫生要求者发热风险较未达要求者低 39%[27]。一个埃及的 RCT 显示,在小学生中强化手卫生,每天至少在校洗手 2 次,每次约 45 秒,可显著减少 21% 的总体患病风险[28]。1个美国的整群 RCT 结果提示,在大学宿舍广泛提供酒精凝胶洗手液,能在不增加洗手频率而增加洗手液用量的情况下,减少约 20% 的总体患病风险和 43% 的课堂缺勤风险[29]。国家卫健委建议:学校应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洗手间等活动区域配备手消毒剂等,以方便学生洗手[30]。WHO 建议在个人防护中强调勤使用肥皂和流水或酒精类免洗消毒液洗手,特别在接触公共物品(如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扶手等)后、打喷嚏或咳嗽后、饭前便后、外出返回取下口罩后常规洗手[31]。建议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手卫生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洗手液等设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4.3 证据检索
中文检索词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MERS、洗手、手卫生、手消毒等;英文检索词包括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SARS、MERS、hand wash、hand hygiene、school、college、student 等。对 PubMed、CNKI、WanFang Data、重要政府或机构官方网站(卫健委、WHO、中国 CDC、美国 CDC、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进行检索。文献检索时限截至 2020 年 2 月 12 日。
3.4.4 证据等级依据
RCT 结果支持加强手卫生教育和合理配置校园内洗手设施有助于减少在校学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但证据存在间接性(降 1 级),故证据级别为中等级别。
3.4.5 推荐等级依据
中等级别证据支持高校对学生强化手卫生教育,并合理配置校园内洗手设施,有利于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校内流行。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措施对学生造成风险较小,对社会资源消耗可控,故该推荐为强推荐。
4 讨论
本紧急推荐基于当下 COVID-19 流行期间,高等院校面临开学的关键时点,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证据梳理,并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公共卫生资源情况,就 4 个具体问题进行紧急推荐。该推荐具有现实意义和时效性,可为我国高等院校和教育管理机构提供参考。
本推荐具有一定局限性:① 专家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与性别比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② 本紧急推荐中仅考虑 4 个问题,未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学生心理评估、教师管理等进行推荐。各高校应紧密联系疫情进展和国家政策,结合本校实际办学特点,进行合理决策。
综上所述,本紧急推荐建议高校在 COVID-19 疫情期间应:① 停止集中课堂教学;② 以恰当方式改善学生自我防护依从性,以缓解负性情绪为目的培训防疫知识;③ 戴口罩配合或不配合手卫生有助于在校学生疫情防控,但反对在校学生在校内非医院环境中使用 N95 口罩进行个人防护;④ 对在校生进行手卫生健康教育,并在校内配置手卫生设施。
致谢 感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向阳硕士和刘畅硕士、四川大学护理学院张星霞硕士和李旻露硕士在文献检索和筛选中的帮助。
利益冲突声明 本紧急推荐未收到任何基金资助。李为民现担任成都华西精准医院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与本推荐内容无关联。其余作者均无相关利益冲突。
紧急推荐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教学实践主席:李为民、李卡
方法学主席:孙鑫、李舍予
项目协调员:李舍予、陈鑫容
教学实践专家委员会(姓名拼音排序):崔金波、胡晓林、胡艳杰、李卡、李玲利、李为民、李芸、刘春娟、刘雨薇、刘振谧、卿平、田亚丽、王星月、杨婕、俞静、张凤英、张猎
方法学专家委员会(姓名拼音排序):杜亮、郝秋奎、李玲、李舍予、李幼平、孙鑫、王雨宁